从晋代五胡乱华开始,中原人民经历了大规模的逃难与外迁。那时的流亡主要分为三个方向。首先是东北方向,许多人投奔了鲜卑慕容廆,选择效忠晋室;其次是西北方向,一些汉人逃往凉州张轨所辖的地方,张轨设立了武兴郡,善待流民,成为他们的庇护所;最后是南方方向,大部分迁徙的为上层人士,这一举动成为了“衣冠南渡”的开端。
在研究南迁历史的过程中,学者们一直探讨着一个问题:究竟哪一个姓氏应该被视为“南迁第一姓”?有的专家认为是“赖姓”,但在深入考究罗姓的迁徙历史后,研究者发现,罗姓的南迁历史远远早于“衣冠南渡”时期。
罗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约有一千万人口。根据《罗氏宗谱》的记载,周武王三年,罗氏的第一世郐公匡正孝公的次子因为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宜城侯,封地位于罗水之阳,因此国号为“罗”,他的后代也以“罗”为姓。至于“罗国”的具体位置,《姓考》一书中提到,罗国即为房州,后来被楚国所灭,罗氏家族便以国为姓,搬迁而去。这个房州大致位于今天的湖北房县,因此可以推测,罗姓的发源地在湖北。
展开剩余72%公元前690年,罗国灭亡后,罗氏家族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最初,他们来到今天湖北南部的枝江县,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在《水经注》中有相关记载:“枝江地,故罗国。”然而,这种相对宁静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太久,随着周朝末年的动荡,罗氏家族再次南迁,定居于湖南长沙一带。
在长沙,罗氏家族开始了更广泛的迁移。最大的迁移支脉之一,向江西方向发展。根据民国时期的《江西通志》记载,罗珠在汉高祖时期曾跟随灌婴平定豫章,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汉景帝在南昌一带设立了豫章郡,罗珠也在这里扎根安定下来。罗珠的后代便被称为豫章罗氏。如今,“豫章堂”的牌匾随处可见,它也代表着罗珠一脉的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珠的后代继续向外扩展。隋朝时期,罗珠的二十一世孙罗景春从豫章迁入福建,首先定居沙县,后在宁化县建立了新的家族根基。到了北宋时期,罗瑚和罗琏两兄弟先后在建宁开发土地,之后,罗盛九则在三明市的尤溪开展了家族事业。而豫章罗氏家族的影响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罗氏家族中的其他支脉所认同。民国学者罗元鲲曾对罗珠的迁徙做过研究,认为“罗珠实为罗姓的鼻祖,世界各地的罗氏后代皆源于此”。
清代时期,广东梅县、大埔以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家族再次发生了南迁,他们开始了远赴南洋的旅程。其中,最大的迁徙地是婆罗洲,也就是如今的加里曼丹岛,跨越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婆罗洲是世界第三大岛,南邻爪哇海,北接中国南海,是中国游客钟爱的旅游胜地之一。
来到这里,中国游客会惊喜地发现,与当地人用汉语交流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尤其是在坤甸(西加里曼丹省的首府)。走在大街上,浓厚的中国风扑面而来,许多街边商铺都是华人经营,里面的员工虽然口音不同,但流利的普通话依然能听得懂。在一家冷饮店里,热情的老板娘会告诉你,坤甸的华人如今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更为有趣的是,曾经有一支罗姓家族在岛上建立了海外华人的第一个共和国。这段历史也充满传奇色彩。1772年,一位名叫罗芳伯的梅州人漂洋过海,来到西婆罗洲闯荡。他模仿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分布在各地的华人矿工和同乡会组织起来,成立了兰芳公司。短短几年,兰芳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并在1777年改称为兰芳共和国,将首都定在今天的坤甸。罗芳伯担任了共和国的首任“大唐总长”,并派遣使者前往北京,向清政府表示效忠,交换庇护。
发布于:天津市